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各种颜色艳丽、材质轻薄的防晒服便成为各大商场和网店的主打产品,这些防晒服售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数千元不等,防晒功效究竟如何呢?江苏省质监局近期组织开展了防紫外线服装的监督抽查及风险监控。重点监测了该类产品的甲醛含量、pH值、耐汗渍、色牢度等传统质量安全指标,并对防紫外线服装的防紫外线功能实施了风险监测。 紫外线是指波长介于200~400nm之间的射线,日光中的紫外线适量吸收可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有利于钙的吸收,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诱发皮肤病(如皮炎、色素干皮症)甚至皮肤癌,促进白内障的生成并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本次抽样以产品名称或标识标注中标有“防晒”、“防紫外线”、“UPF”(紫外线防护系数)字样的产品作为抽查测试样品,合计抽取样品100批次。其中主流销售渠道抽查市售样品20批次,网络平台商家抽查80批次。 除购买地点外,样品选取时还考虑了品牌知名度和销售价格等情况,选取的样品尽可能覆盖市场销售价格区间,价格从30~956元不等。经检验,抽查的100批次样品中,41批次样品符合产品标准要求,20批次样品符合“防紫外线产品”要求,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且符合“防紫外线产品”要求的仅17批次,占抽查样品的17%。 从此次监督抽查的结果来看,网络商品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合格率仅为28.8%,不管是标识(使用说明)还是产品性能、质量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合格现象,有些甚至是“三无产品”,在网购平台抽取的样品中有部分商品无厂名厂址,或仅标注厂名无厂址,或仅标注了厂址无厂名,这类产品共19批次,占到抽查产品的19%。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问题商品的销售,大大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此次抽查的100批次产品中,经检验,符合GB/T 18830-2009标准中规定的“防紫外线产品”要求的产品仅20批次,不符合的80批次,符合率为20%,与去年抽查该指标符合率相比下降了6.7个百分点(2013年抽查符合率为26.7%)。其中有18批次产品的UPF值大于50,防晒效果相对较好,UPF实测值在15及以下的有61批次,根本不具有防紫外功能,其中UPF最低值仅为2。从抽查结果来看,大部分抽检产品名不副实,不具有其产品宣传的防紫外线或防晒功能,因此,其号称的“防紫外线”或“防晒”功能,仅仅是炒作概念、玩噱头,欺骗消费者。 服装的防紫外线性能是指通过面料减少紫外线透过量,防止人体因过多照射紫外线而引起的各种皮肤伤害。顾名思义,抗紫外线纺织品应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辐射功能。从光学原理讲,光线照射到物体上,一部分被物体表面反射,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其余部分透过物体,在一般情况下,透过率+反射率+吸收率=100%。同样,紫外线照射到织物上也是部分被反射,部分被吸收,其余的透过织物。因此,照射在织物上的紫外线被反射和吸收越多,透过织物的紫外线就越少,对紫外线的防护性也就越好。 国家标准GB/T 18830-2009《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中规定:只有当紫外线防护系数UPF>40,且日光紫外线UVA的透过率T(UVA)AV<5%时,才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 所谓紫外线防护系数UPF,是指皮肤没有防护时紫外线辐射平均效应,与皮肤有织物防护时紫外线辐射平均效应的比值。紫外线防护系数数值越大,对皮肤的防紫外线防护功能就越强。UPF明示值高的产品防晒功能要好于UPF值低的产品,所以消费者选购时应优先选择UPF值40+的产品。 从防紫外服装的性价比来分析,此次抽查的商品划分了4个价格区间进行合格率统计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商品的价格和功能基本成正相关,越贵的服装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比例越高。在100元以下的服装中符合国标GB/T18830-2009比例的仅为8.8%,说明该价格区间的所谓“防晒衣”,大多数根本不具备防紫外线功能;而在100~200元和200~300元之间的服装其符合国标GB/T18830-2009的比例基本相当,但其符合率均不足两成,大多数产品其防紫外功能也是名不副实;而300元以上的服装符合国标GB/T18830-2009比例达到72.7%,防紫外功能略好。 江苏省质检院、国家家纺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检验部副部长肖航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商家的过度宣传,应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理性选购防紫外线服装产品,许多普通服装也具有防紫外线性能。在选购防紫外服装时还是到一些知名的实体店去选购,这样质量会稍有保证;相同服装的防紫外线性能,深色的比浅色的好,面料厚的比薄的好,面料结构紧密的比疏松的好,聚酯纤维等合成纤维比棉等天然纤维好;选购防晒或防紫外线服装产品时,应关注吊牌、标签等标识。产品至少要达到紫外线防护系数(UPF)40以上的水平,才具有防紫外线功能;服装产品的防紫外线性能可能会随着洗涤次数增加、穿着时的拉伸而有所降低,潮湿状态下防紫外线性能也可能降低。(本报记者 蔡美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