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行业咨询 > 检测咨询 >
咨询:0769-28681849

水环境修复需要多种路径 标准力度仍未够_资讯中心_

  ●将黑臭河流的占比降到10%以内的目标很高,一些治理机制亟待建立,政府部门的力量亟待整合

  ●在城市,农业是最大的耗水行业,大约70%的水用于农业生产,能源的生产也需要依靠水资源,必须考虑通过技术创新解决问题

  ●城市对地下的排水管、供水管等关注度很低,所引发的水安全问题值得重视。国家已将地下管网、二次供水的建设纳入财政预算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日前指出,“我国当前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多方面问题,水环境修复将是今后治理的重点。治水是系统工程,涵盖供水、防治水污染、保持水生态、发展水产业等多个层面,必须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他是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会的“水安全与土壤污染”分论坛上做这一表示的。

  近年来,水污染治理、水安全已经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为何治理持续推进,但改善迟缓?水环境治理、供水安全、城市河道黑臭问题何解?这些也成为此次论坛的热议话题。

  标准力度仍未够,生态修复还缺位

  不仅应该考虑工程上从哪个环节入手最容易实现突破,还应反思拥有自我净化功能的活水为什么“死”了,政府依然停留在多头管理的状态

  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但水体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要想标本兼治,就要找到污染源头。那么,水环境治理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症结在哪里?

  “今年实施的新环保法被誉为最严格的环保法,但要达到治理效果,还有一段路程要走。”王浩表示,新环保法和“水十条”执法的基石是“达标排放”,而这一标准是我国环保事业初创时期参照北美和欧洲的排放标准制定的。

  “但是要注意到,我国和国外的水环境存在明显差别。北美、欧洲100公里内的河道周边只有五六家工厂,而我国多达五六百家。即使同样是‘达标排放’,我国的河流污染程度也是欧美的百倍。”王浩说。

  对于水环境治理中的标准问题,王浩认为,治理河流、湖泊水体污染,首先需要严格排放标准,同时应坚持“一河一策、一湖一策”,从河流水容量环境出发,倒推到排污企业制定标准。

  有与会代表认为,我国过去忽视水生态系统的水环境治理理念也需要改变,应更关注水环境的系统性和资源性。

  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在治理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工程上从哪个环节入手最容易实现突破,达到治理效果,还应该反思本身拥有自我净化功能的活水为什么“死”了。“把水体看成一个生命体,在它‘死去’之前尽力呵护。水环境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系统和生态系统,水具有循环利用的属性。”

  对此,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表示,劣Ⅴ类水相当于死水,无法自我净化。“如果能够提升Ⅴ类和劣Ⅴ类水水质,那么无形中就盘活了大量的水资源。”

  此外,我国在水环境治理的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九龙治水”问题依然突出。何巧女表示:“企业在治污机制整合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政府依然停留在多头管理的状态,需要进一步整合。”

  而多头管理又和生态综合体系治理缺位紧密相关。“现在园林局植树种草,市政局负责排污管线截污,环保局负责河流原位生态修复,水利局负责农药面源污染控制,但是真正的生态修复系统缺位。”王浩说。

  水质性缺水很紧迫,供水安全问题严重

  我国城市建筑水管50年没有更换,城市供水管道漏水率高达25%~30%,对地下的排水管、供水管关注度低,应建立完整的强制性水质信息公开制度

  “水质性缺水是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水质性缺水是大量排放的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如果不注意解决的话,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仇保兴表示。

  他说,“伴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正面临日益紧迫的水资源短缺。因此急需节约用水、珍惜和保护好水资源。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比如,城市供水管道的漏水率就高达25%~30%。”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斯蒂芬·格罗夫认为,城市缺水不仅与城市发展有关,还与农业和能源有关。“农业是最大的耗水行业,大约70%的水用于农业生产,能源的生产也需要依靠水资源,必须考虑通过技术创新解决问题。”

  同时,由于设施老化等原因导致的供水安全隐患亦需要注意。仇保兴表示,我国城市对地下的排水管、供水管等关注度很低,所引发的水安全问题值得重视。因此,城市供水的管道质量应得到足够重视。仇保兴表示,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已将地下管网、二次供水的建设纳入财政预算。

  一些参会者指出,我国城市建筑水管50年没有更换,水管中积累了大量污垢,城市高楼二次加压供水等原因会使水垢溶解,造成二次供水污染等问题,这也成为安全饮水的新难题。

  为保证供水安全,与会专家建议,未来国家应建立水质监测总站,各省建立分站,不间断对各家水厂进行突击性检查。同时,可以培养社会中间力量,承接检测任务,最后建立一个完整的强制性水质信息公开制度。

  消灭黑臭需大功夫,自我净化是关键

  除了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打造“海绵城市”或许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园林、植物的配置,恢复受损的水生态

  消灭劣Ⅴ类水体和城市河道黑臭已成为政策层“明示”的下一阶段重点。目前,城市河流黑臭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而这也是下一步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城市黑臭水控制在10%以下。何巧女强调,我国城市水生态环境更加恶劣,大部分城市90%以上的河流是黑臭河。

  “消灭黑臭河和劣Ⅴ类水,国家需要下很大功夫。”何巧女表示,北京50%的城市河流是黑臭河,将黑臭河流的占比降到10%以内的目标很高,一些治理机制亟待建立,政府部门的力量亟待整合。

  仇保兴认为,治理城市水污染,当务之急是要找到恢复水体自我净化功能的途径,除了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打造“海绵城市”或许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园林、植物的配置,恢复受损的水生态,赋予水体自我净化的能力。

  对此,仇保兴算了一笔账。“运用膜技术处理生活污水的成本约为两元/吨;利用膜技术把污水处理成纯净水的成本是2.5元/吨,利用膜技术把海水处理成纯净水,要达到4元~5元/吨。但是如果通过植被、湿地等方式净化水,则成本相对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