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对奶产品的巨大需求是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清理整顿,我国奶业已经走向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的速度加快,现代奶业的格局初步形成。奶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乳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供求两旺。可以说我国奶业发展目前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法规标准的密集出台和监管水平的显著提升。 监管严格淘汰落后 奶站是连接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的中间环节,加强奶站监管有助于保障奶源质量。以前,对奶站的经营主体没有限制,即使有标准,监管也不严格,导致大量奶站设备落后、操作不规范,甚至有掺假造假行为,造成奶业质量安全隐患。谷继承介绍,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国家开展了奶站的清理整顿,淘汰了近7000家不合格奶站,减幅达34%,目前1.3万个奶站全部纳入日常检查范围内,实现了奶站监管全覆盖。 清理后的奶站全部由三类合法主体经营: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和奶农合作社经营,且全部持证合法运营,设施条件、管理方式、检测手段等都有明显改善。同时,生鲜乳运输也得到了规范,8000多辆运输车全部持证运输。 “质量是奶业发展的生命线。”谷继承说。2012年,在抽检的2.1万批次生鲜乳样品中,蛋白质、脂肪等理化指标全部合格,三聚氰胺全部符合国家限量管理规定,铬、铅等指标全部符合国标要求,没有检出皮革水解物等违法添加物。可以说,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良好,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经过整顿,一批生产条件落后、检测能力差的小企业、小作坊被迅速淘汰,谷继承说,“这让乳品企业进一步优化了产能和产品结构。2012年,全国乳品企业649家,比2008年减少一半以上。乳品企业既要严把进厂奶源质量,又要严把出厂奶产品质量,其检测的指标和频率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是可以信赖的。” 标准化规模养殖速度加快 规模化是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谷继承如是说,提升规模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强化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才更有保障。截至去年,我国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35%,虽然与发达国家的规模化养殖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比5年前已增长了15.5个百分点,这一势头仍在持续。 “一方面国家政策扶持到位,累积投资22亿元用于补助3000多个奶牛场扩建,奶牛养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小规模散户养殖,由于没有能力喂好饲料,也没有科学养殖技术,导致牛奶产量少,质量低,卖不上好价钱,最终导致养殖效益差,因此退出速度加快。”谷继承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奶源基地建设进展明显加快,由乳品企业控制的自有奶源比例有很大提升。据调研,全国100家主要乳品企业通过自建、控股、参股实现的可控奶源,占到了收购奶源总量的20%。 乳品企业自有奶源增多有什么好处?谷继承说,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乳品企业有了更多数量和质量都完全可控的奶源,就从根本上保障了乳品质量安全。另外,自有奶源增多,说明乳品企业已转身关注奶源基地建设。以前,乳品企业不重视自有奶源基地建设,仅靠纯买卖关系的合同,很难完全控制奶源的数量和质量。奶源基地建设进程加快,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未来国家对奶源基地建设扶持力度将会更大。 现代奶业产业一体化是趋势 谷继承认为,建设现代奶业,举措之一是要实现产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饲草料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和乳品销售等环节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合体。 目前国内有些乳业集团在一体化建设方面已经尝到甜头,取得很好的成效。有些集团是自己种草、养牛、加工和销售,实现了完全的一体化。有些集团是系统内实现了一体化,系统内有的种草、有的养牛、有的加工和销售。但很多养殖、加工企业都仍然是缺乏利益联结的独立体,一体化程度很低,实现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体化是奶业发展的方向,要想方设法加快发展。 2012年,为促进了草畜配套,国家启动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每年安排5.25亿元,建设苜蓿优质牧草基地。很多养殖企业抓住机遇,配套种植了一定数量的苜蓿,加快了一体建设。“养牛种植苜蓿,奶牛粪尿可还田,既解决了污染,又节约了肥料成本。”谷继承说。 来源:农民日报 |